我們很多政策性的文件用詞都比較高大上,然后普通讀者第一時間就會看不懂。比如#上海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 ,給人的第一反應肯定就是上海鼓勵這些大學生畢業了就去開公司當老板,雇傭別人來創業?,F實當然不是這么回事,這種鼓勵創業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講得通俗一點,你大學畢業沒找到工作可能就會去送外賣,那送外賣要怎么登記?
你要注冊成個體工商戶,自己雇傭自己,這個時候在統計中你就成了“自主創業”,自己雇傭自己。

這些政策都是沒辦法的辦法,真需要的人仔細學習下都有幫助的。尤其是自主創業的社保繳納問題,花點時間仔細學學,能省不少錢。
這里就有很多數據游戲,比如去采訪專家講現在大學生就業情況測算:
“結構問題還是很突出?,F在語言類、人文社科類、管理類學生拿到offer比例比較低,在人文社科中間,比如法學失業率很高,已經超過30%?!?br /> 這里面他告訴你的是法學專業失業率超過30%,意思就是讀法律的人里10個里面有3個是徹底待業,連社保繳納都沒有。像法律類專業的就業因為一直涉及到大學擴招政策的評價,所以做研究的人很多,里面數據細細分析是很有趣的。
比如你讀法律,畢業后成為公務員或者被律所雇傭或者去大企業當法務,就是學的專業和就業相關,就是典型“學有所用”,這個與專業相關的就業比例就可以用來衡量到底應該留下多少法學專業的招生名額。
還有的是自己繳納社保的靈活就業,比如到律所算實習,拿個兩三千塊,自己交社保,隨時可能被裁掉。有些干脆不交社保,但是也算就業。
更有的就是完全與專業無關的就業了,比如畢業后去登記成個體工商戶開滴滴送外賣。
到最后什么都不做的,就是純粹的失業了。
一些長期被教育部紅牌警告的專業,你按照上面的邏輯把數據詳細拆開來其實是很驚人的??傮w來講就是就業不容易,希望要畢業的大學生可以調整好心態,降低一些就業預期。